首頁
1
最新文章
2
活動
3
2011 Win win win 賽局--塑化劑風波!4
弘農吉娜美食服務有限公司 814 高市左營區大順路 260號3F~6
3A時代-對流通百貨業的衝擊 即將開始!研究部經理 楊晸宇   20230801              2023 AI時代的來臨,對流通百貨業、量販業、超商、生鮮量販等是一個質變的開始。            從未來物流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如下文),相關業者在2024/1Q 市調2023的成績出來時,受AI科技行銷及直接媒體通訊、支付技術平台、人類行為HBC改變,預計市場分額改變會更加明顯。(本社研究部20230801)百貨龍頭新光三越、SOGO市占率都衰退⋯哪間百貨公司崛起最快? 撰文者:未來流通研究所  2023.07.24 摘要1.台灣最新產業市占率調查顯示,超市及量販業態已形成實質合併;綜合商品零售業已成各項零售業中,集中度最高的產業。2.疫情以後,百貨業是復甦力道最強勁的綜合零售業別,2022年營業規模年增15.2%至3946億元新高。但百貨龍頭新光三越、SOGO百貨,市占率皆微幅衰退。3.超商產業規模2022年年增5.7%,業者朝跨業經營、開創多型態的生活服務。超商前兩大業者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2022年合計市占率突破70%。4.市占率」不僅詳實反映產業版圖結構,在以規模經濟為核心策略的零售產業中,更是評估企業競爭優勢變化的關鍵數據。 2022年,台灣零售產業於疫情爆發後,首度迎來全次產業別正向成長。各家企業在疫情期間、疫情後的發展與布局,具體展現在市占率變化上。本文彙整零售和電商產業的經營數據,結合各家企業在台灣的年營業額,並訪談多位產業資深專家,歸納產業動向與發展趨勢。此外,在跨業購併及多樣化店態合併經營下,台灣超市及量販業態已形成實質合併,因此本年度研究首度合併調查及計算超市及量販業態市占率。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合計市占率,首度突破70%2022年綜合商品零售業展現出兩項顯著趨勢。首先是超市及量販業態的實質合併:大型零售集團加速綜合零售業態的跨業整併,除了強化規模經濟的優勢,亦大幅拉高全通路競賽的資本門檻。例如2020年台灣家樂福收購惠康百貨(頂好超市、Jasons超市)後,統一集團於2022年7月宣布收購台灣家樂福(公平會於2023年5月通過此項購併案);2021年超市龍頭全聯收購大潤發,邁出零售跨業經營的第一步。其次為綜合商品零售業,在多年來的企業整併及規模經濟下,已成為各項零售業別中,產業集中度最高的領域。超商前兩大業者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2022年合計市占率首度突破70%;百貨產業前4大業者,合計市占率超越50%;超市及量販產業3大業者,全聯、好市多及家樂福,合計拿下高達80%的市場份額。1.百貨產業2022年百貨業躍升為疫後復甦力道最強勁的綜合零售業別,營業規模年增15.2%至3946億元新高。蟬聯第一的新光三越百貨,市占率自2021年的21.7%小幅縮減至21.1%;排名第二的遠東百貨市占率自13.6%增至14.6%;位居第三的SOGO百貨市占率自12%減至11.4%。其他大型業者中,以台北金融大樓(台北101商場)及環球購物中心市占率提升幅度較為顯著。2.超商產業2022年超商產業規模年增5.7%至3821億元,業者朝向跨業經營,也開創多型態的生活服務發展,陸續納入餐飲、健身房、宅配、開發自有品牌/聯名商品、營運共享空間等業務類別,不僅強化業者本身的規模優勢,更間接將更多生活消費「超商化」,成為支撐整體超商產業S型成長的動能。市占率方面,蟬聯第一的統一超(7-ELEVEN)市占率自46.5%持續攀升至47.9%;排名第二的全家便利商店市占率自22.0%增至22.5%;排名第三的萊爾富市占率約略持平於6.4%。3.超市、量販產業受代表性業者跨業購併及多樣化的店態合併經營影響,超市及量販業態2022年合計規模達5039億元,成長幅度自2021年的7.3%回落至2.4%。市占率方面,在產業母體擴大的基礎上,全聯實業市占率自32.3%增至32.8%,若納入大潤發,市占率進一步增至37.7%,蟬聯超市及量販產業市占冠軍。排名第二的好市多(Costco)市占率自24.4%大幅攀升至29.8%,為本次調查所有零售業別中,單年度市占率攀升幅度最高的企業。電子商務持續由momo購物稱霸2022年全台電子商務業規模達3103億,首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與百貨、超商同為3000億元量級零售業別。不過,2022年電商產業首度面臨成長趨緩的挑戰,年增幅自18.3%回落至8.7%,漲幅與疫情期間相較,近乎腰斬。在規模競爭強度劇烈的綜合電商平台中,已形成顯著的產業集中化,例如momo、蝦皮購物等指標性業者,在市占率及月流量指標上,持續拉開與對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在更著重於品牌溢價能力的中小型品牌電商領域中,展現百花齊放的亮眼成績,反映近年D2C模式(Direct-to-Consumer)的蓬勃發展。大型綜合電商平台中,2022年富邦媒體(momo購物)拿下33.3%的市場份額,成為台灣首家營業規模突破1000億的電商業者,營業額與市占表現雙雙創下自身歷史新高。不過除了momo購物外,2022年PChome、東森得易購、博客來、創業家兄弟等綜合電商平台業者,市占率普遍較2021年下滑。部分具有品牌溢價優勢的中小型品牌電商採D2C模式逆勢突圍,2022年普遍展現優異成效,連帶拉升周邊服務商的成長表現。例如旗下擁有PAZZO、MEIER.Q的美而快,以及主營Life 8的米斯特等,營業額及市占率均有顯著成長。此外,D2C及電商支援服務的代表性企業,91APP及欣新網,2022年營收成長率分別達14.7%及57.2%。雖因營收來源差異未納入電商產業市占排名,但仍反映出電商市場D2C模式的蓬勃發展。(欣新網因部分營收來源與電商產業定義相符,因此部分認列進入排行)專賣零售業結構零碎分散,大型業者市占率擴張不易專賣零售業覆蓋範疇豐富多元,與綜合商品零售業相較,產業市占結構較零碎,缺乏掌握強勢市占優勢的企業品牌。大型業者市占率擴張不易,多數業別產業集中度均相對低落,各項專賣業別中,僅美妝藥局及汽車專賣零售業集中度較高。1.3C家電零售業2022年疫情趨緩後,3C家電零售業規模成長率自2021年的11.8%大幅回落至1.8%,產業規模為2736億元。市占率方面,燦坤3C市占率自8.4%降至8.1%,全國電子市占率自7.7%略增至7.8%,其他3C家電通路品牌以集雅社與三創數位市占率提升幅度較為顯著。2.美妝藥局零售業受惠於代表性企業近年積極布局數位會員及線上銷售,加上藥局業進入連鎖化購併整合加速階段,以及日系藥妝品牌大舉布局台灣市場等因素,推動美妝藥局零售業的營業規模成長。2022年產業規模年增8.4%至2146億元,首度突破2000億元大關,成長幅度更寫下2004年後新高。市占率方面,美妝生活百貨業者寶雅蟬聯市占排名首位,市占率自8.8%增至9.1%。以加盟模式維持每年增加30%店數的大樹藥局,2022年營業額增長29.1%,帶動市占率自5.7%擴增至6.8%;統一超旗下康是美藥妝店,市占率約略持平於6.5%3.家具家飾零售業2022年受惠於疫後復甦浪潮,家具家飾零售業規模年增8.0%至1970億元,成長幅度寫下2004年後新高。前3大業者排名近年均一致,排名第一的特力屋市占率自8.4%降至7.6%;排名第二的無印良品市占率約略持平於2.9%;排名第3的宜得利家居市占率自1.7%增至2.0%。4.汽車零售業汽機車及配件用品零售業,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專賣零售業別。2022年產業規模達6820億元,年成長率自2021年的0.1%增至3.2%。值得一提的是,因疫情期間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及供應鏈受阻,影響部分業者市佔表現,2023年車輛陸續交車後,市占率可能出現較大變化。2022年市占率方面,排名第一的為蟬連冠軍寶座多年的和泰汽車,但受到旗下進口車款供應受阻影響,市占率自21.0%滑落至19.1%;汎德、汎德永業、中華賓士等進口豪華車輛銷售商,市占率介於6.4%至5.1%間,與2021年相較均有所提升。其他日系品牌及日系汽車經銷商市占排名亦相對靠前,如同為TOYOTA體系下的國都汽車、中部汽車、桃苗汽車等,以及HONDA體系的台灣本田、NISSAN體系的裕隆日產等,市占率均高於3.4%。※蝦皮購物、Yahoo奇摩購物、Coupang、IKEA、屈臣氏、微風百貨等外資及代表性企業未單獨揭露台灣市場營收,故未納入本次市占率調查。*本文獲「未來流通研究所」授權轉載,原文:【商業數據圖解】2022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未來流通研究所 (本社公關部引用20230801) http://www.ghr-ido.url.tw/hot_467320.html 20230801 本社研究部 3A時代-對流通百貨業的衝擊 即將開始! 2023-07-28 2024-07-28
弘農吉娜美食服務有限公司 814 高市左營區大順路 260號3F~6 http://www.ghr-ido.url.tw/hot_467320.html
弘農吉娜美食服務有限公司 814 高市左營區大順路 260號3F~6 http://www.ghr-ido.url.tw/hot_46732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07-2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ghr-ido.url.tw/hot_467320.html

Win Win Win    / 吳俊瑩  2011-06-12

要能做到Win Win Win,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足夠的資訊。每個產品本身從原料、加工、包裝、運輸的成本都是資訊。

 

好長一段時間,我們談生意都會說這是一個Win Win雙贏的結果,讓買家與賣家都獲利,一齊成長。不過隨著世界的改變,雖然談判桌上只看到兩組人馬,但是仍有一大堆隱形人圍繞著這個談判桌,他們的利益也影響著我們。例如,消費者以及我們背後的供應商,因此,我們得思考一個多贏的局面,而不是贏家獨拿的零和遊戲。一個好朋友告訴我,他們OEM的對象是國際的品牌公司,每次開會的時候,對方會拿出一個小紙牌,上面寫著「消費者」,放在大家面前,代表著會議的內容,必須要對消費者有利,這個會議才算產生了價值。

當我們論及成本時,總是以割肉的方式來進行,從與會者、與會者背後的供應商,或者中間人等等角色的利益上,一片一片地削下來……然而,消費者不一定獲利,但是最接近消費者的通路商或品牌商,透過壓低成本及風險來增加獲利能力,卻是不爭的事實。產品從工廠大批賣出時價格可能很低,到市場銷售時卻非常昂貴,例如iPhone的出廠價與消費者購買的定價,可能高達10倍或以上的乘數。大家都想說,既然品牌與通路賺這麼多,其實讓利一些給工廠,也不會怎樣吧?但是因為競爭,市場上總有公司在做低價促銷,加上庫存的風險,還有各種成本,消費者必須要支付更多費用來分擔廠商的風險。

但是如果我們多花一些心思在產品本身呢?例如電器可以有節能的概念:科學家說不用電器時把插頭拔掉,可以節電8%左右,美國的AT&T就推出了零耗電的節能充電器。或者,很便宜的USB產品,如果具有可愛的造型,售價也可以提升30%50%。這就是所謂的差異化,每種產品的差異化有他的成功方程式,並不是說差異化就一定可以賣出去。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把消費者價值放進產品的差異化,勝出的機會就比較大。

有很多的利益是大家一開始沒想到,在思考之後才產生的。關稅一向是影響產品價格與風險的最大因素之一,腦筋動得快的廠商,發現巴西市場的層層關稅問題之後,與當地的廠商合作,先把產品製造成容易組裝的半成品,然後以零件的名義低價進口,在當地組裝之後出售,如此消費者可以低價購買,而進口商與當地工廠也能獲利。東歐的勞工價格明顯低於西歐,而中國的勞工價格又低於東歐,於是臺商選擇在中國製造半成品,運往東歐組裝之後賣到西歐。「即使是半成品,也是有很多竅門的」,從事這種生意的臺商長輩說,「要能做到Win Win Win,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足夠的資訊。」每個產品本身從原料、加工、包裝、運輸的成本都是資訊;遠洋運輸的價格,到達不同港口的價格,以及從不同的工廠組裝運送到目標市場的價格,從這裡就看到了IT的價值,因為必須要從出貨記錄等資料中尋找最好的排列組合。

「大部分的IT並沒有成長到能夠提供BI的能力!」擔任企管顧問的長輩提到,「這裡面存在著一個斷層,就是具有BI知識的人,ERP的軟體開發商,還有公司的IT人員必須要能形成Win Win Win的團隊。」這是很難的事情,因為需要不同的專業來整合。外部資訊也需要客戶幫忙提供,否則我們也不清楚目標市場的工資、關稅、各港口以及航運的費用。再來則需要IT製作報表與排列組合,也要常常更新數字以免出現落差,最後才能讓決策者選出比較可行的方案。

最近一個長輩跟我說,「錢有他的個性,你必須要知道自己要賺哪種錢。」商業雜誌裡提到股票長期投資,把錢投資在風險低,但殖利率高的股票,每年可以領5%~6%的分紅,這算是利息錢;朋友把房子隔成好幾間來分租,賺的是租金。而老闆需要知道,公司最適合賺什麼錢?《旺報》提到,有工廠的老闆分析了石墨這個材料的價值,如果自己單純採礦銷售原材料是X元,做成高度加工球型石墨價格可以是10X,拿去做工業鑽石可能獲利20X,這就要看我們自己能做的是什麼。有兩個臺商,他們把所有力氣放在經營與美國客戶的關係,以及美國通路的擴展,然後把訂單交給越南的合作夥伴去生產,自己賺合理的中間價差。當我們從Win Win Win的條件與角度來限制自己,找到的錢會更具有長久性。

既然是Win Win Win的多贏局面,就必須要以大家都有好處而且不要貪心,以追求穩定獲利為前提,不符合的事情就得放棄,或者取得新的資訊重新計算,而不是貿然投入。最近我聽說一個廠商,決定放棄在大陸的工廠,回到臺灣,因為缺工缺電也缺幹部。「我們與客戶討論,找到彼此都能cost down的模式」,廠商提到他的Win Win Win執行流程,「把那些用在搞定工人、電力的腦力,用在改善流程,挑選客戶,思考產品,強化與客戶之間的信任關係,反而更成功!」什麼事情是附加價值最高的?是符合我們經營管理能力的?透過思考Win Win Win的模式,持續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就算每天只有一小步,還是會有到達藍海的一天。
(
本社公關部 20110612)